- 《我是什么》教学反思 推荐度:
- 《我想飞》活动教学反思 推荐度:
- 《我是生活小主人》教学设计 推荐度:
- 《家庭生活的安全》教学反思 推荐度:
- 《我多想去看看》教学反思 推荐度:
- 相关推荐
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,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,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!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1
今天,在七年级十班上了《我的早年生活》一课。本课,我在设计时,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,所以很多环节都留给学生自己做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丘吉尔资料。至少有五位同学发言,不断补充内容,资料翔实而准确。
学生做的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,大家踊跃举手,结合同学与老师的点评,大家认真地读了一遍课文,纠正了问题,也将文章内容梳理了一遍,同时,学生也为下面的发言作了准备。
第三个学生活动的环节是回答问题。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,学生回答很精彩。在文本阅读中,学生归纳的丘吉尔的成功因素全面而细致,语言组织清晰流畅,答案异彩纷呈,超出了我的预料。如:丘吉尔面对窘迫的处境,有学生说他表现出自信而坦然,也有孩子小声说“脸皮厚”,大家哈哈而笑,在解读“脸皮厚”和“拥有巨大的勇气”的区别中,学生们加深了对丘吉尔性格的了解。诸如此类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中频频闪现,不断启发着学生思维,同时也给执教的我很大的启示。我深深地感受到,只有让学生的头脑变成熊熊燃烧的火把,而不仅仅是一个容器,才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共同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。
回顾这节课,我感到还有学生没有发言,这应是很大的遗憾,不管什么原因,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是教师努力追求的。我将继续努力。
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2
教学完丘吉尔的《我的'早年生活》,我觉得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教育。
丘吉尔进入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什么也不会,但校长却从他试卷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他有资格成为公立学校的一员,从而录取了他。其实,他只不过是写了自己的名字,并将第一题的题号加粗加括号而已。我想,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试卷该是什么心态呢?嘲笑?咒骂?不屑?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只要有可能,我们一定会拒绝录取。文中的校长之所以录取他,是因为他不以一次考试成绩评价学生,他从试卷上看到了孩子诚实的品质,还有他尊重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,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,可是我们做得到吗?
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,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,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。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,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。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,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,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。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,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,请他出面说情,希望给予破格录取。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,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,还是遭到拒绝。无奈之下,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。虽然首相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,理由就是一个:在招生问题上,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,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。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,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,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,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: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,要与时俱进,必须进行改革。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,极为愤慨,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,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。